日前,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發布,我國耕地面積19.18億畝、林地42.62億畝、草地39.68億畝、濕地3.52億畝、園地約3億畝。林地與草地面積數倍于耕地,園地、濕地、水域面積廣大。這啟示我們,眼睛不能只盯著一畝三分地,在毫不放松抓好耕地保護和糧食生產的基礎上,要面向整個國土空間,全方位開發農業資源,調整優化農業結構,滿足人們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費需要。
耕地是飯碗田,應該確保優先種植糧食,兼顧棉油菜三類重要農產品。我國耕地、淡水資源稀缺,又是農產品消費大國,這就決定了糧食生產始終是現代農業的頭等大事。第二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來的10年間,全國耕地減少了1.13億畝,但仍在18億畝紅線以上,并且還有2.5億多畝農用地可通過相應措施恢復為耕地。這顯示,糧食安全的耕地基礎是扎實的,保護耕地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。耕地中,水田占24.55%,水澆地占25.12%,旱地占50.33%。這意味著應進一步因地制宜,發展高效農業、灌溉農業、旱作農業。
發展現代化大農業,不能僅從“田里找糧”,還要“立體找食”,綜合利用林地、草原、濕地、水域,向農林牧漁結合方向轉變。林業、草地、濕地等有其巨大的生態價值,同時,從農產品供給角度看,林地是林業的載體,園地是果業的載體,草地是畜牧業的載體,濕地和水域是水產業的載體。我國有廣袤的山區、林地、草原等,生態環境多樣,物種資源豐富,有條件“念好山海經、唱好林草戲、打好果蔬牌”。
當前,農業的總量與結構、生產與生態等問題依然突出,利用好國土資源是農業現代化的先手棋??偭颗c結構矛盾凸顯,一面是農業區域性雷同,大路貨農產品時常遭遇“賣難”;一面是專用農產品發展滯后,高品質肉類、蔬果的需求得不到很好滿足。生產與生態矛盾仍存,部分地區耕地質量下降,北糧南運與南水北調并存。這表明,農業發展已經到了新節點,要以新理念引領農業向廣度、深度進軍。
要以提升糧食產能為前提。大力發展糧食篩選機行業,提高糧食篩選質量。農業結構調整是個常說常新的話題,但總離不開正確對待糧食生產。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結構調整,壓縮糧食作物,擴大經濟作物,曾導致糧食生產連續5年徘徊不前。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本世紀初的結構調整,對糧食生產有所放松,糧食面積和產量連續下滑。新形勢下調整優化農業結構,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必須汲取經驗教訓,保持支持糧食生產的戰略定力。
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根本。不同的空間單元,承載著不同的功能,如果違背自然規律,對空間進行不適宜的開發,就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。過去,一些地方在耕地、林地、草原、濕地等相互轉化方面,有過努力也有過教訓。發展現代農業,切忌急功近利、竭澤而漁,搞掠奪性開發。要認識到,主產區生產原糧是貢獻,其他地區生產肉蛋奶魚、發展加工類農產品同樣是貢獻。
要以瞄準市場需求為導向?,F代農業不是少種幾畝棉或多種幾畝菜的問題,而是要樹立大市場理念,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,合理安排農業產業發展優先順序,為農業發展拓展更大空間,為農民增收發掘更多途徑。地方政府不能為了所謂的政績工程,不管銷路,號召農民盲目上馬某類經濟作物,搞大場面、大盆景,面積動輒數十萬畝,交不該交的“學費”。
農業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產業,我國農業發展歷經種種考驗仍生機勃勃,關鍵在于適時調整、順勢而為。面對國土資源的新數據,以及穩產保供的新形勢,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,從而形成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。
源:國家糧油信息中心
聲明:本文轉載自網絡和其他公眾號。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