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糧食產業發展迎來新的機遇。日前,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發布《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》,提出要加快推動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,培育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,助力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。這將加速推動主產區從“大糧倉”向“大廚房”轉型,把糧食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,促進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發展,在更高水平上保障糧食安全。
根據經濟學中著名的“木桶理論”,一只木桶能裝多少水不是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,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。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,我國糧食生產向北方地區和中部欠發達省份集中,13個主產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產量的78%以上,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“壓艙石”的作用。但很多主產區還停留在賣原糧階段,工業基礎薄弱,經濟發展水平低,仍然沒有走出“高產窮縣”“糧財倒掛”的發展困境,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、走向共同富裕的短板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,除了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補力度外,還要支持主產區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糧食加工業,改變過去賣原糧的低附加值發展路線,實現加工流通增值,增強主產區發展經濟和增加財政收入能力,真正把糧食資源變成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財富之源。
糧食全身都是寶。糧食加工產業鏈條長,從田間地頭到廚房餐桌,山東中裕把一粒小麥變身500多種產品,河南想念用一把面粉制作出400多種面條,益海嘉里用一粒稻谷變出20多種產品,山東禹王用一粒大豆加工成近百種產品。近年來,山東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蘇、黑龍江等主產區依托糧食資源優勢布局糧油加工,建設糧食生產基地、加工基地和倉儲基地,形成產業聚集效應,實現了由“賣原料”向“賣產品”、由“天下糧倉”向“國人廚房”的歷史性轉變。山東濱州小麥加工、河南漯河食品加工、黑龍江五常大米加工成為糧食產業集聚發展的典型。
大力發展糧食產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。實踐證明,糧食產業越發達的地方,農民收入越高。這是因為,糧食產業連接城市和鄉村,覆蓋一二三產業,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主產區引導糧食加工企業向縣域聚集,通過構建“企業+合作社+基地+農戶”利益聯結機制,促進小農戶和現代糧食產業有機銜接,引導糧食種植結構調整,加快形成與區域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相匹配的糧食生產格局,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,讓農戶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,農民還可以就近賣糧,減少運輸成本,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。
糧食產業一頭連著生產,一頭連著消費者。目前,我國已經解決了“吃得飽”的問題,但吃得好、吃得安全、吃得營養健康的問題還沒有解決。各地依托糧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,打造知名糧油品牌,強化食品安全保障,生產優質綠色營養健康的糧油產品,著力增加多層次、多樣化、個性化的產品供給,能夠不斷滿足消費者對食品多樣化、優質化、營養化和方便化的消費需求,改善人們的食物結構和營養結構,真正實現了從“吃得飽”向“吃得好”“吃得營養”“吃得健康”轉型。
糧食產業經濟基礎性強、涉及面廣,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。主產區發展糧食產業必須服從服務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,決不能以犧牲糧食安全為代價換取經濟效益。要盡量避免出現低水平重復建設和中高端產業雷同,造成產能過剩、資源浪費、惡性競爭。發展糧食產業不能只盯著國內,要有國際化視野,在全球糧食大格局中謀劃糧食產業經濟發展,加快培育具有定價權的國際大糧商,提高全球糧食市場話語權。(源:經濟日報)